为了一堵使用了30多年的泥砖墙,亲侄子把两个叔叔告上法庭,双方在庭审时剑拔弩张,互不相让。退庭后,承办法官与当事人一番交谈,侄子当即表示要撤诉。又一桩纠纷在法官的巧言下被无形化解。这完全得益于桂平市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坚持调解优先,不断创新调解方法,突破调解瓶颈,切实达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原告何伟春诉称,30多年前他建造的柴房的风山墙与被告何湘源和何荣保是共墙。1990年,被告拆除了其所属份额的柴房后,这堵风山墙就归原告独用。今年6月5日被告以这堵泥砖墙之下的石头其有份为由,拆除了泥墙挖走了石头,原告于是在原来的墙基上用水泥砖重新砌好。被告又以扩宽通道为由,将这堵墙拆除。庭审上,被告辩称柴房为其所有,坚称没有拆除原告的泥砖墙。双方互不妥协,无法达成一致的调解协议。
承办法官在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庭审意见后,认为这起纠纷虽然普通,案情简单,法律关系明确,但是由于涉及亲属关系又是邻里关系,通过一纸判决无法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可能还会引发更层次的家族矛盾,只有调解结案才能真正做到定纷止争。于是庭审结束后,法官请原告何伟春到办公室坐一坐谈一谈。时值寒冬,刚才又经过庭审上的一番唇枪舌战,所以一进到办公室,法官就亲自泡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给何伟春递过去。何伟春微微一怔,抬头望了一眼法官,随后微笑着接了过去。趁着喝茶的功夫,法官跟何伟春唠嗑聊起了家常,等何伟春渐渐放下庭审时那种激愤的情绪后,法官话锋一转,直入主题。他告诉何伟春,从法理来说,打官司讲究证据,如果何伟春无法拿出实质证据证明是被告拆除了他的墙,那么就要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从情理来说,何伟春一家与被告不但是叔侄关系还是邻里关系,每逢清明节还要祭拜同一祖先,难道为了区区一堵墙在先人面前互不理睬吗?法官的一席话戳中何伟春的软肋,因为身为农村人最看重同一祖先的血缘亲情。何伟春沉默了一会,随后站起来对法官说:“谢谢你的热茶,你说得对,亲情更重要,我决定撤诉了。”
今年以来,桂平法院精心探索新形势下案件调解工作新特点、新情况,把调解贯穿诉讼全过程,同时,注重调解方式、方法的创新,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调解,形成调解合力,力促案结事了,呈现出案件调撤率上升、服判息诉率上升、发回改判数量下降,上访闹访数量下降“两升两降”的良好局面。(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