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讲的是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渊源,说明邻居相互礼让、和睦相处的道理。而桂平市木乐镇的黄某却因墙与黄某荣等五位邻居对簿公堂,邻里关系剑拔弩张。受理该案的桂平市人民法院法官通过一丝不苟、公正负责的态度赢得当事人的信任后再以诗说理耐心调解,最终促使原被告双方达成和解,邻里关系重修旧好。
原告黄某房屋宅基地与五被告的耕地相邻。自1995年起,原告的房屋建好后,一直使用五被告耕地的田埂作为出入通道。由于时间久远,原告便多次对外声称房屋出入通道所占用的土地属其所有,这引起了五位被告的强烈不满。趁原告不在家,五被告便雇人在原告的东面、南面、北面用水泥砖砌起了半人高的围墙,将原告家围得严严实实,出入不得。原告一家只能翻墙出入家门,十分不便。对此,原告诉至法院,要求五被告排除妨碍,停止侵害。
由于原告与五被告是同族的叔伯兄弟,梁法官专门前往五被告的住处亲自送达材料,希望通过调解平息纠纷。没想到五被告却认为梁法官一行是替原告办事的,遂召集了一大帮村民集聚在争议地,企图增加气势。梁法官耐心的析理说法,五被告还是态度强硬的拒绝签收应诉材料,最后材料只能留置送达。送达以后,梁法官一行还对现场进行了勘查。围墙周边荆棘密布,杂草丛生,且地势不明。为了准确、客观的还原现场的具体情况,梁法官一行毅然深入荆棘丛中,仔细丈量、勘查,弄清纠纷的来龙去脉,为调解工作打下基础。梁法官通过一丝不苟、公正负责的态度说服了五被告,五被告表示将会按期到庭参加诉讼,积极配合法官工作。
庭审当天,五被告表示同意调解,愿意拆除原告房屋东面的围墙,但要求原告补偿2万元,作为多年从其耕地田埂通行的补偿。由于双方对赔偿数额分歧较大,庭审调解失败。
主办人梁法官深知恰当、妥善处理好原、被告邻里关系,有利于亲情的修复,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仍积极继续庭审后的调解工作。梁法官从亲情入手,劝解双方退让,多体谅包容,再以六尺巷的诗歌典故分析说理,说明邻里间礼让的道理。经过不懈努力,原、被告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五被告同意拆除围墙,原告自愿补偿13500元给五被告。一场邻里纠纷最终获得案结事了人和的圆满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