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八点,我到达办公室,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九点将开庭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情并不复杂,但是原告在起诉状中提及的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由于被告中风,无法用手书写,因此,借条内容是由原告执笔书写,签名亦是原告代被告签名后其盖手指摸。在被告签收了该案的应诉文书后,我曾让书记员电话联系被告,但无法联系。我再次拨打被告的电话,但依然无法接通。
真不知道被告现在身体状况如何,庭前也没有收到被告的授权委托材料,如果他今天不能到庭的话,我必须在开完庭后到被告的住处找他进行询问。
在简单的阅卷后,我开始对书记员已校对过的判决书进行盖章送达前的最后一次校对,并交给书记员送达各方当事人。
八点五十分,提前在法庭进行庭前准备工作的书记员向我发来一条微信:被告本人到庭了。我心中对被告身体状况的小担忧放下了。
九点整,庭审正式开始。
十一点,结束庭审后,我蹭上了我们庭长的车下乡,准备去往各自有扶贫任务的村子。天色阴暗,一路细雨,车子在狭窄的村中道路慢慢前行。到达村委会后,我立即到所帮扶的农户家中,把资料一一分发到他们手中,并再次了解了他们生产、生活及工作收入等情况。完成工作后,回到村委会已是中午一点半。在村委会与今天一早就到达村委会执行扶贫任务的几个同事一起吃完午饭后,我们便出发回法院。
下午三点,回到法院,发现停电了,接到供电部门的抢修通知,并表示无法确定何时恢复正常供电。而此时,我们部门的内勤通知我,我分到了两件新案,其中一件原告申请财产保全。我只能立即打电话向当事人说明了现在无法缴纳诉讼保全申请费及无法立即制作相关法律文书的情况,当事人表示理解。
停电了,无法进行与电脑相关的工作,那就只能进行阅卷、作阅卷笔记、电话调解等工作了。
办公室门口及窗外的光线渐渐昏暗,案卷上的文字已渐渐模糊,不知不觉已到了六点半。
收拾好案卷回到家中,已将近七点。孩子欢快地向我拥来,安抚好小家伙后,我才迫不及待的去享用家人为我留好的晚餐。”
随便翻出日记的一页,满满的都是与工作有关的流水账。法官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体现的是司法核心价值观,所谓法律正义的“守护神”,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相反,青年法官自身的追求与修炼恰如种子,必须扎根在法院培育的土壤,沐浴群众监督的雨露,接受社会支持的阳光。
琐屑而繁杂的沟通,使我们心中的秤杆更加灵敏;枯燥而重复的程序,使我们手中的尺度更加准确。扎根基层是我的选择,愿我不断超越,挺拔生长,为挡万里风沙、撑一世阴凉的中国司法事业贡献一棵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