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队伍教育整顿•榜样的力量】谢红钊:坚守司法之良知 不负对法之独钟
作者:谢红钊  发布时间:2021-06-04 09:00:01 打印 字号: | |

人物小档案:谢红钊,女,桂平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副庭长、审判员、三级法官,曾获2013年“法治贵港”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优秀奖、2014年“法治贵港”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三等奖、全区法院第二十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优秀奖。

 

我对司法的情缘始于十八岁时对未来职业的美好祈愿,2013年,大学刚毕业的我怀揣着年少之时播下的梦想种子,于因缘际会之下来到浔城追寻心中那份职业之独钟,虽是异乡,浔城始终让我倍感亲切与温暖:先生中学时曾在浔城桂平求学,让初到桂平的我多少产生些爱屋及乌的情愫;在浔城工作时间愈长,愈发被浔城人心之淳朴、西山环境之清幽所感动、所吸引,也正是在这座令我感触颇深的城市,我少年时的法官梦终究开出了现实的花。

一个梦想,一份执着,一路跋涉,一路成长。所从事的职业是自己一直所渴望的,欣喜之情可想而知,然每每面对当事人那一声“法官”称呼时,心中更多的是头顶国徽、肩挑天平的责任与使命。工作越久越深知,要做好百姓苦楚的倾听者、群众纠纷的调和者、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者、法律公平正义的践行者,需要平凡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犹记得刚从人民法庭轮岗至民二庭时,我曾主动提出给同部门的法官前辈作庭审笔录,只因想学习他们的庭审技巧和审判思路;积极查阅新类型案例的生效法律文书,只为自己今后独立办案积累更多的审判实践经验。

从人民法庭到民二庭、综合审判庭,再到现在的民事审判一庭,虽历练的部门不同,工作重点不一,但在司法的逐梦道路上始终要坚持的东西却是相通的,《孟子》中有关常怀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阐释也许更能精准表达我对司法良知的理解与坚持。

恻隐之心,即常怀对他人的同情,保持一颗平等之心。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在审理案件或者调解说理时,特别是在审理家事纠纷案件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家事案件不同于一般的民事案件,例如离婚纠纷,由于糅合了太多的情感因素,要做好双方矛盾化解工作需要的不仅限于对是非曲直的法律裁断,更要付出充足的时间听取双方的意见,耐心地做双方的调解工作,经此过程后的裁判才更能体现司法的柔性关怀。在案件审理中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当事人对所涉案件的关切,举手投足间传递法官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善良,让当事人真切感受被理解、被尊重,进而认同司法、信赖司法,提高案件的服判息率,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羞耻之心,即内在的道德意识约束力,体现着人性的尊严和社会的公义。司法工作者不止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更是清正严明的践行者。法官日常审判工作需要面对接二连三、周而复始的利益冲突,极易受到各种利益的诱惑。此时,更要用羞耻之心来实现对自我道德意识的约束,自觉拒绝不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的事情,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律人。

辞让之心,即谦虚礼让他人。社会在不断发展,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和推陈出新,司法工作者只有精通法律才能更准确地运用法律,这就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库,认真学好现行法律和各类司法解释,勤勉扎实,谦虚谨慎,提高案件质量,实现案件审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融合,在工作中多一些真才实干,少一些眼高手低,礼让同事,互促互进。

是非之心,即明辨真伪的智慧。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要时刻以敬畏之心理解和适用法律,以是非之心明辨真相和谎言,以公正之心依法审理和裁判,以法为据,以人为本,努力实现法、理、情的融合。

每当身处法庭国徽之下,时而想起大学时代追看律政片《一号法庭》时的激情满怀与深切向往,而今的自己,常于庭审时以法官之身坐在十二号法庭的法官席上,从少年至而立,心中那份对法官职业的情有独钟与赤诚热爱历久弥新、愈发深沉,稳稳支撑着我坚守司法良知的法官傲骨。


 
责任编辑:融媒体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