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解纷的力量
“哎呀,梁书记,老矛盾又来啦,我们得赶紧过去看看!”
2023年春节假期刚结束,桂平市人民法院派驻大湾镇下山村第一书记梁可阳刚回到工作岗位上,一名村干部就拉着他着急地说。
原来,一大早就有群众来电反映一起矛盾纠纷,希望村委及时到场调解。梁可阳询问了大致情况后,决定运用前置调解模式,拉上驻村工作队长随同村委会干部赶到了纠纷现场。
这是一起常见的相邻纠纷,但其中一个当事人年过八旬,且矛盾双方乃堂叔侄关系,梁可阳深知其中的微妙。据现场了解,矛盾纠葛于三年前因琐事而起,沟通陷入了僵局,近年来更是互不相让,硬生生在两个房屋之间竖起了一道砖墙。双方也因此发生多次激烈争吵,这一堵墙不仅给侄子王某某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让年过八旬的老叔心里堵得慌。
梁可阳作为法院干警,马上利用自身的职业优势分别给当事人双方做思想工作,与知情的村干部配合着耐心地讲亲情摆道理,同时热络地运用乡村俚语为叔侄俩解释相关的法律知识。双方心中积怨虽长达三年之久,却也架不住梁可阳调解团队的“融冰”之势,最后,叔侄俩在相视一笑的默契中达成了共识。梁可阳见状,抓住时机马不停蹄地与工作队长、村干部帮助叔侄俩拆除了通道上的挡墙。
挡墙拆除后,八旬老人握住梁可阳的手连连道谢,绽放出久违的笑脸。
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耐心的疏导
近日,梁可阳与村干部忙活一上午的工作,正要午饭,突然来了两位村民,定睛一看是本村的王某与王某某,二人面露难色,急着要找梁书记帮忙。梁可阳一下就忘了饿,耐心接待起来。
经询问,原来王某为王某某建筑施工和装修,施工完毕后王某某未如约支付劳务费,原因是王某某称王某的父亲于1994年建房时欠其五千多元至今未还。王某称其父已去世多年,生前也从未提起欠钱之事,确实不知情。王某某称与王某父亲生前关系较好且是同宗兄弟,体谅其父生前家庭困难,因此近30年的欠款仅提起一次后并未追问,现欠钱建的房子完好,王某应当承担欠款,所以暂缓支付王某的劳务费,为此双方争执不下,故一起到村委寻求调解。
纠纷时间跨度近30年,又无欠条、证人等凭证,调解难度颇大。安抚双方情绪后,梁可阳制造机会让双方充分有序地发表意见,沟通过程中,王某某虽无凭证,但言语神态堂堂正正,结合村干部反映的王某某在村里的口碑和表现,梁可阳想,或许30年前确有欠款之事。于是,梁可阳结合法院工作经验,抓住双方的微表情和小动作察言观色,循循善诱、释法明理、耐心调解。最后双方都作出退让,达成共识:王某自愿支付其父1994年时的大部分欠款,王某某支付王某劳务费用,并立即通过手机完成了支付,矛盾就此化解。
调解完成后双方都放下了心中堵着的那块石头,心情愉悦地离开了村委。此时已经将近下午三点,梁可阳与村干部相视一笑:“一起煮点面条吃吧。”
作为一名法院党员干警和驻村第一书记,梁可阳认为,不仅要严格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限衔接工作,让村民享受到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也要及时妥善处理村中矛盾纠纷,利用职业优势深入基层、扎根一线,当好矛盾化解的“排头兵”,整合优化村级解纷资源让矛盾纠纷真正实现处理在诉前、化解在萌芽,从源头上减少案件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