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桂平市人民法院金田人民法庭充分发挥审判团队效能,通过调解的方式努力化解民事纠纷,力争有效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欠钱不还友变仇 法官远程来调解】
2016年11月,被告黄某向原告邓某借款三万元,当日黄某出具了借条给邓某,并约定借款利息。约定到期后,黄某并未依约偿还借款,邓某向本院提起诉讼。庭审中黄某辩称近年已经向邓某偿还了四万多元,部分是自己偿还的,部分是因受聘于邓某,邓某在其工资中扣除的。庭审中双方分歧较大,根据专业的判断,主办法官陈静珍认为双方还有调解的可能,为促使案件尽快得到妥善解决,庭后陈静珍法官多次与双方联系,就双方提出的证据以及答辩意见再次跟其分析利弊,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共识。因调解时被告在外地务工,为了让当事人少跑路,陈静珍法官利用互联网“云庭审”让双方顺利签订了调解协议。
【同姓兄弟起矛盾 诉前调解促和谐】
原、被告为同村兄弟关系。2017年期间被告刘甲聘请原告刘乙为其房屋进行装修,双方结算后被告尚欠原告装修款10000元。原告刘乙向本院起诉后被告刘甲立即向其偿还了7000元欠款,于是原告撤诉。但剩余的3000元欠款原告多次追讨被告仍拒绝偿还。陈静珍法官在审核该案的立案材料时,寻到双方和解的可能,于是果断对双方开展诉前调解。被告向法官反映了目前经济困难的情况,希望分两期还款,但原告不同意被告分期偿还。主办法官耐心聆听了双方的心结后,以双方乃是同村兄弟为切入点向其分析利弊,劝导双方,双方终于放下成见,签订了诉前调解协议。
【分居多年生怨言 寻找共识解心结】
原、被告于2015年12月登记结婚,婚后生育三个小孩,2020年底双方因性格差异较大分居至今。双方多次协商离婚,均因三个小孩的扶养问题没能达成一致。庭审中,罗圣茂法官根据庭前了解的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耐心向双方分析家庭氛围和收入情况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释明了探视的权利,最终解开了双方的心结,促使该案以调解终结。
该庭法官充分发挥团队效能,认真厘清争议焦点和分歧,向当事人详细讲明法律规定与人情事理,坚持耐心调解,引导各方理性对待矛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